Nieman Lab 2018年終演講:影音騙局與資訊黑洞

丁筱晶 Karen Ding
2018/12/24

身為新聞人,一定多少聽過或看過Nieman Lab(有些翻譯為「尼曼新聞實驗室」)的文章。Nieman Lab 2008年成立,是哈佛大學的Nieman Foundation為了探索未來新聞界出路而成立的網站。

2018年12月13日,Nieman Lab 總監 Joshua Benton(以下暱稱「喬叔」)在NYU Studio 20的畢業發表會上,發表了The Year In Innovation 2018的40分鐘專題演講。

喬叔(左)與NYU Studio 20 program director Jay Rosen。(圖片來源:Karen Ding)喬叔(左)與NYU Studio 20 program director Jay Rosen。(圖片來源:Karen Ding)

我作為畢業生之一,聽得津津有味。因此,我用自己的語言把喬叔的分享重新詮釋了一下,分成以下幾個章節跟大家分享。文中雖有我主觀詮釋,但我都盡量把喬叔提到的原始素材找出,附上原始連結供大家參考。

  1. 【前菜】前情提要:2018的美國新聞業

  2. 【前菜】Facebook,你已經不在我心裡了

  3. 【重點】「轉型影音」吸引年輕觀眾,是一場騙局?

  4. 【重點】傳統媒體沒落後,帶來的資訊黑洞才可怕

  5. 【水果】什麼不夯了?

  6. 【甜點】希望,永遠在路上

原始素材:活動的現場錄影可點選這裡。前半段是學生的畢業成果分享,喬叔的分享約40分鐘,自1:10:14起至1:52:50。

— 正文開始 —

1.前情提要: 2018的美國新聞業

這一年美國新聞業過的並不好,越到年底炸彈消息越多。

繼去年底Mashable以5000萬美元出售(比上一輪估值2.5億美元還低80%),針對年輕世代的新聞網站Mic也宣布裁員60~70%,以500萬美元出售,相較於上一輪的估值蒸發了95%。Buzzfeed創辦人Jonah Paretti提出媒體購併說(merger with rivals),想要透過聯盟跟Facebook等科技巨頭談到更好的籌碼。

不只新媒體,老將也一樣。

Oath(Yahoo的母公司,由AOL與Yahoo合併)的母公司 ─ ─美國電信巨頭Verizon,宣告將調降Oath在資產負債表的商譽價值46億美元(約1380億台幣),理由是「媒體並沒有原先想像中的那麼好賺」(付了1380億學費才知道QQ),然後謠傳要進行新一波裁員。而Thomson Reuters則宣佈,要在2年內裁員3200人

2.Facebook,你已經不在我心裡了

這一波媒體的興衰,很容易跟Facebook調整演算法有所聯想。

新聞,已經不在Facebook心裡了:如今的Newsfeed上,只有百分之四的內容跟新聞有關。無數媒體從 Facebook來的流量是自由落體般的下墜。

Facebook也不再是年輕人仰賴的新聞資訊管道:美國年輕人使用Facebook獲取新聞的比例在這一年內下降了20個百分點搜尋引擎成為媒體流量主力,SEO東山再起

許多媒體開始宣布退出Facebook:巴西最大的報紙Folha de S. Paulo已經不在Facebook上更新,最後更新日期定格2018/2/8;Playboy也停止Facebook的更新,轉向到Instagram

3.「轉型影音」吸引年輕觀眾,是一場騙局?

曾經,新聞人仍有冀望:多發些影音、多開些直播,能否從Facebook中撈到多點流量?轉型影音(Pivot to Video)成了新聞界的新口號。畢竟Mark Zuckerberg公開宣示Facebook Video First的策略

但這冀望終究是水中月、鏡中花。因為Mark Zuckerberg沒有告訴我們實話:多少人真正在使用Facebook Video。

圖片來源:[@jason_kint](https://twitter.com/jason_kint/status/1052400225602756608?ref_src=twsrc%5Etfw%7Ctwcamp%5Etweetembed%7Ctwterm%5E1052400225602756608&ref_url=https%3A%2F%2Fwww.theverge.com%2F2018%2F10%2F17%2F17989712%2Ffacebook-inaccurate-video-metrics-inflation-lawsuit)圖片來源:@jason_kint

從一份法律起訴文件(見上圖)可看出, Facebook的工程師刻意誇大用戶平均看video的時間,不管是媒體自產video,或者廣告video,都被誇大。根據The Verge(Vox Media旗下專注科技的新媒體)的報導,觀看次數平均被灌水了60~80%,但有的甚至會大到900%。

影音觀看數字造假。但一直以來我們以為大家愛看新聞影音,是否也是假的?

來看美國的數字吧。

圖片來源:[Pew Research](http://www.pewresearch.org/fact-tank/2016/10/06/younger-adults-more-likely-than-their-elders-to-prefer-reading-news/ft_16_09_30_newsbyage/)圖片來源:Pew Research

在18~49歲的群體裡,偏好「讀」新聞的,比「看」新聞的還多。在50歲以上的群體,影音才明顯出現優勢。

喬叔特別提到:

People like Video. People Like News. Doesn’t equal to “People likes news video.”(人們喜歡影音。人們喜歡新聞。但這不代表「人們喜歡新聞影音」。)

希望透過影音去囊括更多年輕觀眾的新聞人,終究是把希望錯付了。

4.傳統媒體沒落,帶來的資訊黑洞才可怕

世代間有代溝不可怕。更可怕的是比鄰而居,卻活在平行時空,無交集可能。隨著紙本新聞、電視新聞的沒落,只怕這個問題會帶來更可怕的後果。

讓我們先看一份數據

圖片來源:[Pew Research](http://www.pewresearch.org/fact-tank/2018/12/10/social-media-outpaces-print-newspapers-in-the-u-s-as-a-news-source/ft_18-12-10_newsplatforms_televisiondominates/)圖片來源:Pew Research

廣播、新聞網站的使用比例在各世代間並無太顯著差異,但在電視、社群媒體、紙本新聞上就有很明顯的世代落差:30 歲以下年輕人主要透過社群媒體、新聞網站得到新聞,65歲以上老人主要透過電視和紙本獲取新聞。社群媒體在短期內看來會活得很好,但紙本和電視可就不同了。

當紙本與電視結束後,會發生什麼事?紙本的讀者,真的轉到線上了嗎?

英國媒體The Independent是個好案例。這間1986年成立的媒體,在2016年3月結束紙本,當時有8萬個訂戶。他們後來全部轉為線上,網站如今每月有6000萬不重複造訪人次。

看起來一切美好,但如果從閱讀時間來看,就不是這回事了。

圖片來源:[neilthurman.com](http://neilthurman.com/blog-reader/with-presses-silenced-a-newspaper-is-side-lined.html)圖片來源:neilthurman.com

雖然紙本訂閱與網站的閱讀人數差很多,但使用頻率卻相反:紙本用戶常常看,所以閱讀時間遠超過網站的閱讀時間。

原先的如意算盤,是希望紙本的用戶能轉移到數位。然而,期望落空。

在2016年4月以後,紙本的閱讀時間,僅有少部分轉移到了線上的閱讀時間。而剩下的人去哪了呢?

他們消失了。

如果我們結合前面兩份資料,可以大膽懷疑,紙本關門後,將讓年長者的新聞來源出現空窗。他們很少會轉移到新聞網站,而他們對世界的了解,又將被什麼填補呢?

再看另一份數據。

年輕人和年長者,誰比較能辨別假新聞?Pew Research Center做了份調查,以50歲為界線分為兩組,了解哪一組人馬比較能分辨哪些是「客觀事實的新聞資訊」(Factual Statement)或「主觀詮釋的新聞資訊」(Opinion Statement)。(以我這篇分享文為例,開宗明義就是「主觀詮釋的新聞資訊」)

結果是,年輕組更能分辨兩者的區別

圖片來源:[Pew Research](http://www.pewresearch.org/fact-tank/2018/10/23/younger-americans-are-better-than-older-americans-at-telling-factual-news-statements-from-opinions/ft_18-10-23_factopinion_youngeramericansarebetter/)圖片來源:Pew Research

綜合以上三份素材,當年長者倚賴的資訊來源紙本、電視都一一關門後,資訊的真空又將被哪些訊息填補?而他們,會不會更容易成為假新聞的受害者?(心中os: 拒絕假新聞危害,請從LINE長輩圖做起)

5.什麼不夯了?

先說在前,我認為科技圈、新創圈跟時尚圈有些地方很像。

上季流行的共享單車,這季忽然人人喊打;20年前流行的高腰褲,現在又很夯。因為人就是善變(題外話,把人性這種黑暗描寫得最好的,我推薦林夕寫的這首歌《超有感》)。

Anyway,在乎跟流行的可參考以下喬叔所言;只愛穿萬年不敗經典的,就相信你的所愛+直覺吧。

不夯了的東西:聊天機器人、AR/VR、Branded Content(接越多,成本也越高)、Blockchain(虛擬貨幣大跳水、區塊鏈新聞新創Civil的募資失敗)。

原因是什麼?可惜時間不夠,喬叔沒能多說。

6. 希望,永遠在路上

2018年媒體廣告變現潰敗、裁員、臉書翻臉、假新聞肆虐…,正如紐約12月的冷空氣盤旋不去。

但希望總在路上。新的模式,依然持續的在修補眼前的漏洞。

Newsguard,一間標註內容網站資訊可信度的公司,希望讓人們意識到他們吃下去的,究竟是「真資訊」還是「假資訊」。他們在推動的,是資訊的CAS標章。

Spaceship Media,一間專門把不同陣營的人邀請來一起對話的公司,佐以數據支持,讓討論更有具體進展,也增進不同同溫層間的了解。

The Correspondent,一間倡導以會員制的荷蘭媒體,在NYU Studio 20 Director Jay Rosen (就是我們program的老師)上熱門的政治脫口秀The Daily Show暢談The Correspondent的理想後,成功募得262萬美金,開啟把會員制拓展到英語系國家的計劃。

有希望,就不會絕望。讓我們喘口氣,再戰一局2019。

Hacks/Hackers Taipei是全球非營利新聞社群Hacks/Hackers的台北分支,透過不定期的工作坊、黑客松、案例分享會,鼓勵記者編輯(”hacks”)和程式設計師、設計師(”hackers”)相互學習、合作,一起想像新聞的未來。*

Hacks/Hackers Taipei陸續推出「本週H/H Taipei在關心什麼?」閱讀清單,定期整理「新聞 x 科技」的相關話題。如果沒有新鮮事,或我們沒有精力和時間,也會偶爾停止。往期內容,可以參考這個連結:https://github.com/hackshackerstaipei/newsletter。

最新Hacks/Hackers Taipei文章,則專門匯集台灣與全球在「科技x新聞」的現場觀察和思考。如果你有興趣投稿,歡迎來信:hackshackerstaipei@gmail.com

*Hacks/Hackers Taipei是全球非營利新聞社群Hacks/Hackers的台北分支,透過不定期的工作坊、黑客松、案例分享會,鼓勵記者編輯(”hacks”)和程式設計師、設計師(”hackers”)相互學習、合作,一起想像新聞的未來。(過往的小聚資訊,歡迎上臉書社團參考)*

Hacks/Hackers Taipei陸續推出「本週H/H Taipei在關心什麼?」閱讀清單,定期整理「新聞 x 科技」的相關話題。如果沒有新鮮事,或我們沒有精力和時間,也會偶爾停止。往期內容,可以參考這個連結

最新Hacks/Hackers Taipei@medium,則專門匯集台灣與全球在「科技x新聞」的現場觀察和思考。如果你有興趣投稿,歡迎來信:hackshackerstaipei@gmail.com